吳亞明(右)經常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和開導其他殘疾人笑對人生
吳亞明認為自己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他考取了殘疾人駕照,這些年都是自己開車去訓練、工作。
吳亞明在射擊場和同事們切磋技術
工作中的吳亞明一絲不茍,他對自己餐廳的食品安全和質量要求非常嚴格,每天都要親自檢查。
吳亞明非常熱愛生活,他把自己家的小院子打理得生機盎然。
雖然已經快60歲了,吳亞明依然堅持用大量時間進行鍛煉。
吳亞明(右)和著名歌唱家米東風既是好友,也是“師徒”。
殘疾人這三個字,在很多人的理解里,往往和傷痛、悲情、抑或無力畫上等號。但在西安,有這樣一個殘疾人,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為自己插上了一雙騰飛的“翅膀”——他是世界冠軍,在全國級歌唱舞臺獲獎,更以“殘疾人自主創業先進個人”的身份,向社會給予自己能給予的所有。
熟悉他的人,喜歡叫他“輪椅上的世界冠軍”。他的名字,叫吳亞明。
上世紀六十年代,吳亞明出生在西安一個普通家庭。2歲的時候,吳亞明因小兒麻痹癥喪失了行走的能力,從此,輪椅便成為他的雙腿。父母對小亞明感到非常愧疚,但在吳亞明的內心,卻從沒覺得自己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我與生俱來有一種倔勁,從小就覺得,別人能干的事情,我一定可以自己干。”從最簡單的吃飯、穿衣,到讀書、上學……七八歲就能完全自理的吳亞明,努力如一個普通孩子般成長。
高中畢業后,吳亞明去街道彈簧廠上班,卻也因為“殘疾人”的身份,在工作伊始被認為是班組的“拖累”。吳亞明的倔勁又上來了,“既然看輕我,那我一定要干得比大家都好!”他不僅工作更加刻苦,更在業余時間不斷鉆研,生產出彈簧生產模具,大大提升了彈簧出品效率。“那個坐輪椅的小吳不得了!”吳亞明自此出名了,以至于當他決定辭職自主創業時,廠里百般挽留,不愿放人。
“命運給我磨難,我仍報之以歌。”這句話往往被用來形容自強不息的殘疾人。但在吳亞明眼中,命運給自己的,并不能算是“磨難”,“我更愿意把它視為一種讓我更加努力的力量。所以我經常說,我感謝殘疾。”
因為懂得不易,所以更加珍惜。吳亞明用一種近乎極致的生活熱情,去做每一件自己有興趣、感興趣的事情——他熱愛音樂,于是四處拜師苦練,曾和如今的著名音樂人許巍站在同一個比賽的一等獎領獎臺上,曾獲得殘疾人文藝調演西北第一、全國第三的成績,還登上2007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同一首歌”演唱會的舞臺,更在剛剛結束的“放歌中國全國音樂大賽決賽中斬獲三等獎;他人到中年被省體育局“慧眼識金”進入射擊領域,用超出常人的毅力進行訓練,連續兩年獲得殘疾人全運會男子60發立射冠軍,并成為打破殘奧會紀錄的中國人;他從二十多歲就敢為人先自主創業,從一間小小的煙酒鋪起步,如今為百余人提供就業機會,成為西安市的“殘疾人自主創業先進個人”……
你曾經最大的夢想是什么?在向吳亞明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本以為他會說:站起來。但沒想到,他的回答是:登上舞臺唱歌,而且我已經實現了它。顯然,吳亞明已經習慣了掌握命運,而不是為命運掌握。“我尤其不喜歡去跟別人說自己這些年多么多么不容易——不管是不是殘疾人,一生都會遇到許許多多坎坷,所以說這些有什么意思呢?只要盡自己所能把生活過得更充實、更快樂,這樣就夠了。”吳亞明笑了。
既然不能用雙腿跑步,何不做一個能飛翔的人?也許正是這樣的心態,讓已近60歲的吳亞明如今仍然不停歇地在繼續逐夢——他仍會堅持去陜歌練歌;去射擊場和老同事們切磋打靶;他對自己的事業有更多規劃,希望員工能生活得更好;他用自己的孝心伺候著已年過九旬的母親,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子女成為優秀的人……
這20多年來,吳亞明還始終在做一件事——堅持每年去孤老院、福利院等機構,為孤老和留守兒童送去歌聲,也在意志消沉的殘疾人面前“現身說法”,用自己的例子,鼓勵更多人笑對未來,“這么多年,我遇到過許許多多熱心幫助過我的人,我很感恩社會和西安這座城市的溫暖。所以,我也非常想成為這溫暖力量中的一分子,去靠近更多的人。”
圖/記者 侯智 文/記者 孫歡
生態環境改善 金塘鎮天安村白鷺飛舞
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督導組來衡水市督導調研
臨沂濱河西路暢通了 所有工程完工需一個月
周四處暑氣溫全線“退燒” 上半周仍多雷陣雨
湖南省首個自主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煙氣凈化項目通過驗收
輪椅上的世界冠軍
市委宣傳部傳達學習自治區黨委文件精神
社區矯正人員 參加公益服務
我市收聽收看全國全省第三次國土調查電視電話會
白蟻進入危害高發期 城區新建房屋建筑可申請白蟻預防公共服務
納溪區:徐利、譚榮兵帶隊督察環保反饋問題整改工作
國家雙打辦來我市開展2017年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績效考核
市規劃局經開分局黨支部組織開展清明節"網上祭英烈"主題黨日活動
《胡寄樵同門篆刻展》 開展
愛心圍巾送退休老教師
“讓我們一起讀書吧!”2018“書香張家界” 全民閱讀活動暨“學傳統文化 講張家界故事”天門講壇舉行啟動儀式
龍門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活動 提高群眾食品安全意識
崇左市加強城區住宅小區規范化管理
沈陽產機器人南極探冰25天行走200多公里
央地聯手助推甘肅影視文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