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地在線“把玩”文物,無錫博物院日前將這個很“酷”的想法變成了現實。目前全市共登記文物44931件套,其中3萬多件藏品收在無錫博物院。如何“喚醒”這些沉睡在庫房中的文物?運用現代科技,通過數字化方式讓文物“活”起來就是一種可行之道。記者調查獲悉,錫博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信息目前已采集完畢,部分文物圖片已公開放在網站上,有的還使用上了3D、AR等先進技術,讓文物“活”起來的同時讓更多市民有機會一睹文物“真容”。
■給文物建立國家“身份證”
據了解,2012年10月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通知》。隨后,無錫便開始了大規模的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顧名思義,可移動文物是指館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給這些文物辦理類似“身份證”和戶口的工作,就是可移動文物普查。“戶口”上,每一件館藏文物都有永久、唯一的22位數字編碼,以及文物定名、年代、類別、質地、尺寸、數量、完殘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同時也必須配上相應的文物照片。
截至2016年,無錫共有61家國有單位上報文物44931件套,不光涉及文博、檔案、圖書、史志、園林,還有宗教、教育、國資、銀行、民政等十大行業,基本摸清了無錫地區的文物家底。專業人員對每一件文物都采集了數據和圖像信息,建立了文物數據庫,為今后的文物管理和保護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無錫博物院的3萬多件藏品中,等級文物有1142件,其中一級文物52件,二級文物354件。除了給這些藏品申報國家“身份證”,錫博也在官網上逐步公布了文物清單,目前已有書畫、紫砂、惠山泥人、雜項和近現代文物200多件與觀眾在線“面對面”。其中,約50件藏品采用3D和AR技術,可供觀眾360度全方位“把玩”。
“靠去博物館實地參觀,顯然是有局限性的。博物館一方面要努力保存好這些文物的實物使其避免損壞,另一方面也應盡最大可能傳播文化。”無錫博物院黨總支書記肖煒表示,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將藏品搬上網,把沉睡在庫房中的文物“喚醒”,可以使博物館為更多人服務。今年將繼續推進文物藏品數字化,擬完成200件套3D或平面仿制。
■文物保護引入“黑科技”
為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無錫博物院使出了渾身解數。據介紹,文物修復室是申報國家一級博物館資格的硬性要求之一,為此錫博將新增文物修復室和標本室來填補這項空白。另外,錫博以收藏歷代書畫見長,很多藏品涉及到重修裝裱工作,因此還將建立裝裱室,同時專門招聘書畫裝裱專業人員。可以說,從硬件設施到人才培養,無錫博物院正在努力迎頭趕上。
一些“黑科技”首次被應用于文物保護。首先是庫房環境測控系統,將利用精密空調對博物院庫房溫濕度大環境進行測控,業務部門使用測控軟件的同時,測控情況同步顯示于博物院大數據平臺。正在改造中的中三展廳配置具有遠程標定服務的高精度無線傳感監測器,也將對展柜內溫濕度環境數據進行實時測控,并依據環境監測設備所檢測的文物保存環境的各項參數對其環境調控設備運行參數進行遠程控制,實現“測控合一”。這兩項工作被納入“智慧保護”一期建設,將于今年完成。二期建設則主要針對中二、中四展廳展柜內的微環境測控系統,并將系統接入博物院大數據中心管理平臺,計劃于明年完成。
■多措并舉讓文物“走”出庫房
如何用高科技激活文物生命力,給人們帶來更好的觀展體驗,是時下中國文保界最火熱的命題之一。在數字化建設上,無錫并沒有掉隊,“智慧博物院”的構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讓文物不再冰冷,讓它們變得有趣。
肖煒告訴記者,正在調試中的“智慧導覽系統”能面向觀眾提供參觀前、參觀中、參觀后的信息獲取體驗、導覽、交互、學習等綜合服務。“觀眾只要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通過APP開啟數字導覽講解,走到哪兒,哪兒的文物介紹就會自動跳到手機上,還能享受隨身語音導覽。”同時,票務、客流系統也將實現網絡預訂、自助領票及客流統計分析等智慧體驗管理功能。
由于一些有機文物如年代久遠的宋畫、絲綢等暴露在空氣中容易受損傷,以及部分展覽受場地限制不能辦實體展,錫博今年將著手虛擬展廳建設,提高館藏文物的利用率。如今,只要市民家里有高清機頂盒,遙控器調到“518”頻道,就能打開“電視博物館”,足不出戶欣賞“永不落幕的展覽”。
故宮讓《清明上河圖》“活”了起來,錫博也將精心挑選50幅反映無錫園林文化的古今畫卷,VR 化后令它們獲得全新的生命力。此外,今年還將打造科技感十足的全息舞臺,帶領觀眾進入虛擬與現實融合的雙重空間。而錫博下轄的周懷民藏畫館APP數字導覽即將完成,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也將在保護修繕的基礎上做好剿絲工業專題展示、工業遺產數字展示等一系列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
有關負責人表示,無錫博物院是“智慧無錫”建設中“智慧文化”部分的重要載體,只有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用活、用好館藏資源,傳統文化才會煥發活力,文化傳承才會薪火綿延。
讓“高冷”的文物更有親和力
據統計,近年來全國博物館每年參觀人數約7億人次,平均下來,每人2年才進一次博物館。而在一些歐美國家,人們平均每年都要走進博物館三到五次。怎樣才能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這是擺在大多數博物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學會“吆喝”,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讓一貫“高冷”的文物變得更有親和力,這也許是傳統文化的“正確打開方式”,這方面,故宮博物院已經先人一步。其種種有益的嘗試表明,智慧化的大門已經開啟。
在“智慧無錫”的建設中,數字化建設同樣在無錫博物院開展得如火如荼。大數據中心建設、“網上錫博”、“掌上錫博”、智慧保護建設……數字化技術有效地輔助了文物的管理、展示、修復以及保護等過程,不但提高了藏品的利用率,還能將背后挖掘出的文化信息傳播得更遠。
當然,數字化的發展永無止境,而博物館的核心依然還在于藏品。現代技術說到底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如何通過它們來更深刻地揭示傳統文化內涵,如何利用所有可能的技術服務公共教育,使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能接受、并享受他們在博物館的所見所聞才是核心要義。
順昌縣嵐下鄉開展在建項目工程質量安全檢查
蚌埠海關在蚌埠(皖北)保稅物流中心采取措施防控非洲豬瘟疫情
今起3天南京天氣晴好 最高氣溫25℃至26℃
蕪湖市鳩江區委書記茆斌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張家界市財政局一行調研武陵源區財政工作
數字化讓無錫文物保護與開發更“酷”更“智慧”
寧洛高速新區站恢復通車
孟津縣環保局深入企業開展服務
南澳縣委、縣政府辦公室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縣委全會精神
中信銀行鄭州分行走進鄭州大學開展3·15金融消費者權益日宣傳活動
車輛亂停堵了巷口 居民呼吁車主文明停車
戴瑞、劉斌率和縣四套班子負責同志調研歷陽鎮工作(圖)
青春與志愿同在 五四青年節活動進小區
鐘暢姿率桂平市有關人員收看全國醫改工作電視電話會
文明觀賽事 安全勿忽視
一天簽下兩項目,田陽縣迎來新商機
如何破解教育不平衡難題?惠州探索集團化辦學
濱州半數以上幼兒園齡的孩子都有齲齒,媽媽們必須重視
高懸問責利劍 守好綠水青山
成都繞城高速西北半環施工 早晚高峰貨車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