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0米到339米,城市天際線不斷被刷新;從4.09平方米到4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不斷在提高。剛剛過去的70年里,濟南這座城市長高了,也長大了。曾經低矮的小房子被高樓大廈所代替,曾經的農田也雨后春筍般“長出”了一排排具有現代氣息的摩天大廈。
城市的“生長”,記錄著時代變遷,刷新著市民的感知,也寄托著人們在這里安居樂業的美好愿景。
從30米到339米70年城市“長高”300米
如果標志性建筑的“海拔”可以算作城市高度的話,那么70年來,濟南這座城市足足“長高”了11倍。
1921年,由苗氏兄弟苗星垣與堂兄苗杏村籌資建造的成豐面粉廠曾輝煌一時,4棟巴洛克風格建筑中制粉樓是當年濟南第一高樓,站在千佛山上一眼就能看到,原建筑結構主體5層,局部7層,高達30多米。
1955年,泉城路百貨大樓的建成開業轟動全城,這幢大樓雖然也是5層高,但卻是解放后濟南也是山東省興建的第一個國營大型綜合百貨商店,曾是老城區最繁華的百貨商場,寄托了老濟南人的情思。
到上世紀70年代,共青團路9層高的電報大樓成為濟南高樓的代名詞和地標性建筑。但很快,便被經七路上21層近百米高的東方大廈所取代,作為改革開放初期最時尚的建筑設計,在東方大廈旋轉餐廳吃飯看景曾是當時最洋氣的事兒。
1999年,濟南的高樓紀錄被再度改寫。是年12月,總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的超高層建筑——索菲特銀座大飯店開業,186米的樓高成為泉城新的仰望高度,它不僅是濟南的“第一高度”,也號稱“江北第一高樓”。但這個紀錄只保持了不到7年,便被身高188米的明珠國際商務港取而代之。
2015年10月23日,一個延續至今的城市高度,因為60層(地上)綠地中心的交付使用而被改寫,這一天泉城的樓高紀錄被刷新為300米,濟南高度也正式進入“3”時代。
此后幾年里,泉城雖也先后交付使用了不少高樓,但是更高的紀錄卻始終“無樓問津”。直到今年6月9日,漢峪金谷a5-3#樓項目傳出消息,339米高的在建“第一高樓”核心筒結構正式封頂,濟南的城市高度有了新的期許。按照計劃,這個期許將在明年實現。
從30米到339米,從5層到60層,不斷更迭的“第一高”記錄著城市筋骨強健的建設軌跡,也讓濟南從一個“放大了的縣城”鳳凰涅槃般地走上了“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建設之路。
從4m 70年住房“長大”近10倍
城市的地標性高樓,不僅是經濟基礎的表征,也是城市榮耀的載體,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泉城人的居住水平。
資料顯示,解放初期,我市市區住宅面積共有398.5萬平方米,多為平房,其中75%為土坯及碎磚亂石結構,10%為硫渣坯或由木棒支撐起來的破爛棚房,居住條件十分惡劣,人均居住面積僅4.09平方米。到1952年,工人新村、二七新村、郵電新村3個居住區的建成解決了部分職工缺房問題,市區住宅面積也隨之增至416.3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達4.11平方米。
此后的20余年里,住宅建設發展始終較為緩慢。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上《濟南市民用建筑統建試行辦法》、《濟南市基本建設拆遷房屋暫行辦法》審議通過,在濟南城建史上揭開了全新的一頁:舊城改造和新小區建設大規模開展起來。
從七里山、甸柳、八里洼、燕子山到王官莊、匡山、祝甸,住宅小區的陸續建成不僅實現了人均住宅面積的大幅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居住舒適性。其中,燕子山小區是不得不提的厚重一筆。作為“七五”期間三個全國試點小區之一,該小區推廣應用了20多項適于濟南地區的建筑科技新成果,省內33家建筑企業參與施工建設,優良品率達到96.3%,創造了全省第一個優良工程群。其建成也探索了一條改造近郊村莊的路子,對改善居住條件和城市綜合開發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步入21世紀,商品房市場迅速發展,濟南人的住房選擇也越來越多,高檔住宅區、復式樓、別墅、公寓、廉租房等多種類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筍般林立,購房人對于挑選房屋也有了嚴格的要求,不僅是面積、價格,就連采光、戶型等都成了重要選擇因素,泉城樓市發展也越來越符合國際化大都市的氣質。
于百姓而言,“民生”二字彰顯著執政為民的核心理念,更散發著濃郁強烈的時代氣息。70年來,我們告別了平房低矮破舊、道路坑洼不平、服務設施缺乏的落后歷史,實現了從住宅、道路、公園、廣場到公共服務設施量的擴容和質的提升。濟南人的“家”經歷了從福利分配到個人消費的巨大轉變,從幾代人共居一室的必需品,成為今天享受生活的“奢侈品”,人均住房面積從4.09平方米變為40平方米,經歷了數輪洗禮與成長,泉城人住得越來越好了。
從63%到70%城鄉融合跑出“加速度”
用腳丈量民情,用情溫暖民心。在城市建設的理念上,民生永遠是第一視角。曾幾何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收音機大喇叭……”是城鎮化生活的代名詞,而今天的現實已遠遠超過這個曾經的夢想。
65歲的劉玉民說:“小時候不知道啥是暖氣,后來有了土暖氣。就是在客廳生個煤火爐,然后接上一根煙囪,通到窗戶外面,非常簡陋,還擔心煤氣中毒。現在有了集中供暖,真是又方便又舒適。”
劉玉民的講述,只是城鄉變化的一個細節。伴隨著城鄉規劃、安居保障、基礎配套、村鎮建設等一批重點工程的推進,濟南住房城鄉建設呈現出了諸多亮點。路寬了、城綠了、景美了、人樂了,教育、醫療、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得到長足發展,各類學校、醫院、文化場館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滿足著城鎮居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一座特色鮮明、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魅力新城悄然崛起。
相比之下,數據更能反映城鄉融合帶來的生活變化。剛剛過去的5年里,近3萬農村貧困群眾圓了安居夢。600余個村莊實現了水泥路“戶戶通”,38萬余戶村民用上了無害化廁所……
各類公共服務和民生資源向基層、向農村持續延伸的同時,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在不斷攀升:2008年63.42%,2009年63.72%,2010年64.47%,2011年65.05%,2012年65.71%,2013年66%,2014年66.41%,2015年67.96%,2016年69.46%,2017年70.53%。
當下,濟南正闊步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新東站等重點片區規劃建設高起點、高效率的推進,以及穿黃隧道和兩座跨河大橋的破土動工,拉開了城市“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發展框架;繡源河華僑城、綠地山東國際金融中心、齊魯制藥生物醫藥產業園、哈工大機器人等一大批項目的集中開工,也吹響了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齊頭奮進的“集結號”。
70年里,泉城濟南發生著翻天覆地地巨變。巨變的背后,是城市外延和內涵的同步提升,城市建設內容越來越豐富,質量也越來越高。據統計,70年來,濟南城市建成區面積從23.2平方公里擴大到53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從61.9萬增長到732.12萬,一座奮進的活力之城正在展露姿容。
原標題:見證城市生長 感受時代變遷
上栗縣精準招商集聚發展新動能
泰政辦發〔2017〕47號泰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泰安市糧食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萊蕪市2018年春季學生小飯桌公示名單
【央視快評】建設強大的人民海軍
聚焦“四個圍繞” 建設幸福復興
見證城市生長 感受時代變遷
有調頭標志為何又將路口封閉?交管:施工暫封路口
望牛墩:《踐行十九大 推動新發展》系列報道 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進基層 凝聚奮進正能量
藍田縣城市管理局舉辦第一期追趕超越擂臺賽
三明市區價比三家價格一覽表(11月22日)
水口海納農業公園花海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觀賞
期頤之年 不忘反哺桑梓初心
暑假出境游回來請注意 入境千萬不能帶這些東西
城鄉規劃批前公示——廣西藝高林業有限公司申請的“防城港三甲水園林苗圃基地”臨時項目單體立面設計方案
葛益平督查民生實事項目推進情況 強化監督推動 提速落地見效
長寧區新華街道居家養老中心開展失智老人關愛服務項目系列沙龍及專家咨詢活動
征集50人 “長江旅行體驗團”帶你暢游VR世界
竟有六成掛錯號 蘇州市衛計委發布“掛號指南”
尹力主持召開成都平原經濟區聯席會議
南陽市加快周南高速公路項目建設 推進工程進度 力爭早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