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株板栗,一行行茶樹,一株株,一行行,把他鄉耕種成家鄉……”12月1日下午,龍游縣大街鄉楊村村廣播內響起村歌《楊村故事》。57年前,為了支援國家新安江水電站建設,第一代楊村人拜別故土,來到這片土地上。把淚水熬成汗水流,把汗水擰成雨水滴。移民后人用雙手和汗水,把希望編織成興旺,干出移民新生活。上月底,脫胎于移民故事的村歌《楊村故事》,成功入圍第九屆全國村歌大賽優秀村歌。
“離故鄉,走他鄉,村歌唱的是楊村人的移民故事,也是那個年代30萬淳安移民的共同故事。”村黨支部書記,今年53歲的汪偉平介紹,楊村人的故鄉叫浯溪,浯溪人土語叫“銀溪”。它坐落在如今的新安江水庫內梓桐源外桐鄉,曾是一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新安江水電站開工建設后,1960年3月4日,浯溪村483人,成為30萬移民大軍的一部分,攜兒帶女遠移異鄉龍游。
月是故鄉圓,水是故鄉甜。當時不準任何人私自回去,但新到一地,不少人思鄉心切,為此不少人深夜返鄉。有半途迷了路返回的。有小腳女人帶著孩子連夜步行80里路,到龍游上火車北上的。其中一位村民汪成春半夜出走,一路步行至梓桐源,沿途食不果腹,夜不能寐,幾乎乞討度日。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移民,為支持國家建設,最終絕大部分浯溪人扎根楊村。如今楊村共有550位村民,已到第四代。
“據說當時楊村到處是爛糊田,生產條件很差。”汪偉平說,面對這樣的困境,先輩們就如歌里所唱,再多苦難自己扛。大家上下齊心,修建排水渠道,擴建機耕路,填沙整坎,規劃水利,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經多年改造,爛糊田的范圍逐年縮少,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越來越好。當時周邊村莊的人還擔心口糧的時候,楊村人從來沒有餓過肚皮。除此之外,村里青壯年多年來一直從事建筑工作,可以說現在大街鄉大部分農房都是楊村人造的。
從一株株板栗,一行行茶樹開始,一代代楊村人把貧瘠的他鄉耕種成富裕的村莊。“這兩年茶葉和板栗都開始走下坡路了,我們正在謀劃轉型。”11月初,在原有產業基礎上,村里共引入8畝屬于明后高端茶葉的黃茶試種,汪偉平帶頭種上了大約1畝。除了嘗試新品種,包括汪偉平在內20多戶村民裝上了太陽能光伏,預計每年每戶增收4800元。
村民汪德紅常年跑運輸,他家的情況有所不同。既沒有跟大家一起試種黃茶,也沒有裝太陽能光伏。看準村里的自然區位和移民村的獨特旅游資源,汪德紅在村里第一個辦起民宿。“都裝修好了,等手續辦好就可以開業,目前共4個房間,7個床位。”汪德紅說。
“潼溪水清山銀光,虎尾山上茶飄香。希望能借著這首村歌,吸引更多人來楊村,品品茶,聽聽移民故事,享受鄉村旅游的另一番滋味。”汪偉平說,下一步借著村里“漫行大街”被評為aaa級景區的東風,楊村正籌劃將保留至今的移民樓改建成具有移民韻味的鄉村民宿,文革時期的老文化禮堂修整為展示“淳安移民文化”“淳安、龍游兩地深厚情誼”的特色展覽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助推鄉村旅游的發展。
“小微創業貸”升級 為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提供扶持
六畝塘鎮對休閑娛樂場所從業人員進行禁毒培訓
鞍山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總費率降至1%的政策
大風暴雨雷電預警解除 樂山最大雨量178.9毫米
紹興天源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關于紹興市曹娥江引水工程管理處2018年出口河道清淤項目的的公開招標公告
“楊村故事”唱出好生活
“清水塘生態科技新城”布局落子
臨沂市高新區:文化幫扶“焐熱”了南橋群眾的心
各具特色展風采 —— “汕尾市海陸豐獅藝扎作工藝品展”側記
通道侗布制作技藝吸引中科院學子
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貢獻鄉村振興“濟南力量”
鉛山學子參加機器人大賽創佳績
暖心!海豐交警提行李攙扶老人過馬路...
開放實驗室 科普食藥安全
通城出讓一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用于城東新區拆遷房源安置
臨潁董大爺輸錯卡號,將3萬元錢轉給陌生人 使出渾身解數 民警幫他找回
汝陽工業區“六個重點”做好環保工作
吉州開展酒類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
用政府的“緊日子” 換百姓的“好日子”
產業助力脫貧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