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大地,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直以來,農業種植以水稻為主。改革開放初期,在歙東宋村,當地農民在農技專家的推廣下嘗試種植結構調整,種起了葡萄,成為黃山葡萄種植的試驗田。如今,宋村已成為黃山地區赫赫有名的葡萄特色產業村,享有“皖南葡萄第一村”“江南吐魯番”“黃山葡萄溝”的美譽。
a 首個葡萄試驗田
宋村距離歙縣縣城約15華里,這里山高林密、風景秀麗。村前,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穿村而過,村后,飛布山為村莊筑起大屏障。
宋村種植葡萄的歷史要追溯到30年前。1988年,這里還是一個只有板車路的窮鄉僻壤,村民們的經濟來源是一季水稻和一季油菜,全村人均收入100多元。看著村民們生活困苦,從企業退休的村民吳奕科改變傳統思維,提出發展特色產業種植。經過反復研究,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決定試種葡萄。說干就干,經過努力,吳奕科從市農委引入巨峰葡萄苗。拿到葡萄苗,他又找到吳美華等4戶村民,跟他一起試種。經過三年的精心培育,他們種的葡萄終于掛果。
“1991年葡萄掛果后,初次進入市場。當時市場上的葡萄稀缺,葡萄價格達3-5元/斤。”7月14日,說起當年的葡萄種植,今年54歲的吳美華仍很激動。他說,眼見著葡萄這么掙錢,村民們都打算大干一番。但1992年的一場大雨,導致三戶村民絕收,村民的種植積極性受到打擊。5戶村民中,只剩下吳奕科和江勇兩戶繼續試種。他們倆仔細研究葡萄絕收的原因,并向農技專家請教。了解到由于南方雨水多,葡萄掛果季節正是梅雨時節,要想葡萄收成好,就必須用塑料大棚避雨。于是他們用木材和竹編搭起第一代葡萄棚。果然,第二年葡萄產量有了大幅度上升。其他村民看到他們獲得了成功,又開始學著種植。
1994年,37歲的吳云儀當選宋村村村委會主任。當時他家與吳奕科住在同一棟老屋內。上任的第一天,吳奕科就做吳云儀的“思想工作”:“當上村干部,就要為村民辦點事,葡萄種植現在已經有所起色,你作為村干部應該起帶頭作用,鼓勵村民搞葡萄種植,走致富之路。”采訪當天,已是花甲之年、即將從村書記位置上退下來的吳云儀告訴記者:“吳奕科在村中德高望重,在他的叮囑下,我立即召集村兩委帶頭種植葡萄。自己也種了2畝。一塊多錢一根苗,一畝地的投入不到1000元。1998年,葡萄掛果了,當年收入5000多元。”
第一次嘗試“科學種田”就嘗到了甜頭,可樂壞了這位新任村主任。吳云儀用掙來的錢買了一輛摩托車,花了4800元,這也成為村里的第一輛摩托車。騎上摩托車的時候,他心里只有一個感覺,村民們的好日子要來了!
b 葡萄甜進千萬家
經過8年的積累,1996年,宋村農民逐漸形成葡萄種植意識,家家戶戶開始大規模種植。為進一步提高葡萄種植技術水平,提高產量和質量,縣農委專門組織村里的種植大戶到浙江、江蘇等地學習種植經驗。之后在全村推廣避雨栽培,2000年后,宋村幾乎家家戶戶種葡萄。
家鄉的葡萄產業也吸引著在外打工的鄉民。2007年,在縣城陪讀的葉杏娟回到老家,種了10畝葡萄,與此同時,她在外開出租車的丈夫汪義有也離開“流動辦公室”,回到家鄉,和妻子共同經營葡萄園。
如今,這對上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夫妻算是村里留守的“年輕人”,當時看著葡萄苗尚小,汪義有想到是不是可以套種菊花?于是說干就干,夫妻倆第一年種下的菊花就收入三四萬元。此后,村民們也陸續開始套種菊花,種植葡萄的積極性更高,收入也提高。看到種植葡萄的前景,葉杏娟和丈夫也安心在家管理葡萄園,再未外出打工。
金谷風露涼,綠珠醉初醒。珠帳夜不收,月明墮清影。這是古人描寫葡萄熟了的景象。7月14日,在葉杏娟的葡萄園里,即將成熟的葡萄品種多樣,夏黑、醉金香、玫瑰香、金手指等品種如玉珠般綴滿枝頭,甚是誘人。夫妻倆的“愛情果園”2007年種下,第二年就掛果,取得15000元的收入,2009年,收入30000元,2010年,收入10萬元,2012年前后,達到15萬元。
由于種植葡萄的收入逐年遞增,隨著鄉村旅游的日益紅火,采摘游客漸多,2011年,夫妻倆辦起村中的第一家農家樂。利用家中的兩個包廂和客廳,一次可接100多人用餐。在葡萄采摘的一個月里,因了葡萄的帶動,她的農家樂收入最多時達到3萬元。
c 拉長葡萄產業鏈
2010年11月,宋村村級區域調整,原宋村、松關村、葉河村、楊坪村合并為現在的宋村行政村,全村轄5個自然村,18個村民組,790戶,村民由原來宋村的不到1000人發展到2400多人。以宋村為中心的“黃山葡萄溝”通過多年發展,形成早、中、晚熟葡萄品種20多個,面積達6500畝的特色農業基地。該村還申請注冊“宋村”牌商標,產品除供應黃山市場外還遠銷江西、浙江等城市,葡萄年產量1.6萬噸,創效益1.6億元,為宋村群眾脫貧致富闖出了一條新路,2017年,宋村人均收入1600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4000元。
據吳云儀介紹,今年宋村的葡萄產量將超過400萬斤。其中40%是通過采摘游的形式銷售,另外,村民快速適應網絡發展,形成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村中現已有20戶村民開通網購渠道,產品銷往江浙滬、北上廣等二十多個省市。
為提高產量方便管理,村民們還自發投入1000多萬元,將原來的竹編大棚全部換成鋼架結構大棚。村民們從原來只重視產量,到現在更加注重葡萄品質。
“以前一畝地的產量有1萬多斤,現在只有五六千斤。雖然產量下降了,但是品質提升了,收入反而高了。”吳美華說,以前口感不好的葡萄品種也逐漸淘汰。他的一畝地里有七八個品種的葡萄,游客可以根據口感,選擇自己喜歡的品種。這樣既節省人力,又能增收。采訪中,我們還見到宋村最老的葡萄樹,吳美華家30年前種的老葡萄樹,幾次鋸斷嫁接后,老樹發出新芽,這棵老葡萄樹述說著吳美華種植葡萄的故事,也見證了宋村葡萄產業發展的歷史。
采訪當天,通往宋村的道路還在加寬施工中。據桂林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范海斌介紹,這是岑山至宋村4.365公里道路加寬項目,是2018年縣交通局農村道路暢通工程老村道加寬項目。由于原有的路面太窄,要在基礎上加寬1米,確保路面寬度不少于4.5米,并增設錯車道,這也是應對即將到來的宋村葡萄采摘游高峰期。
范海斌說,近年來,桂林鎮結合宋村葡萄種植產業特點,注重典型戶帶動,著力發展一批特色農業大戶,使其在種植和養殖規模、效益上有新的突破,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廣大農民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步伐,培養農村經紀人,加強產品運銷;并通過專業組織聯動,建立家庭農場、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運作機制,把散戶小生產變為社會化大生產。
與此同時,針對近年來黃山市葡萄種植普遍化、同質化問題,指導宋村按照“基地化建設,科學化管理,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努力形成“互聯網+農業”“旅游+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格局。
筑牢信用風險“防火墻”
大片果樹蹊蹺枯死 眉山一果農懷疑遭遇“黑”化肥
濉溪縣扎實開展2018年安全生產月宣傳咨詢日活動
(走進秋木)茶園里面拼技藝【視頻】
寧波近三千名文藝志愿者活躍基層“種文化”
宋村:串串葡萄甜農家
突破傳統 復刻經典 南京1912?街區時光車站8.18通車運行
【人社局】開展工傷保險鄉鎮行活動
直徑9.9米“中國第一大鍋”將落戶旅順
洞口住建:緊繃“安全繩” 密結“安全網”
白水蘋果喜獲全國十佳蘋果地標品牌
倉山東升街道舉辦監察法專題講座 提升法治觀念
建鄴啟動立春系列民俗活動
[簡陽市]傳達學習成都市相關會議精神
杭政儲出[2018]42-44號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掛牌出讓公告
東營市科學技術促進會第三次會員大會勝利召開
威海市市委書記孫述濤視察文登區母豬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聚力突破改革關鍵領域 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第一次大會發言
五通橋小車沖進鬧市續:肇事女子無證駕駛闖禍
富陽洞橋洋學生體驗新農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