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大明塘一池碧水,坐落在厚街村菊塘坊的鰲臺書院靜穆以待。鰲臺書院始建于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春,500多年來,這座東莞九大書院唯一保存至今的書院、明清兩代東莞最高學府,人才輩出,對厚街乃至東莞文教發展、文化底蘊深殖產生了重要作用。
自2012年重建落成后,經過十數載打造,已是厚街歷史文化的傳承基地和集展覽、創作和交流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去年更被評為“東莞新十景”之一。儼然已是厚街乃至東莞的一個旅游勝地、一張文化名片。
前世
建立后500多年間
人才輩出
據史料記載,鰲臺書院的建造者為歷任慶元府同知、泉州知州、寶慶府知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王恪。他在任內廉潔愛民,政績突出,對文教更是重視有加。當年他回到家鄉厚街后,便在鄉族中呼吁捐資助學,鰲臺書院隨后便建在了鳳林長生廟側。
此后,厚街學風蔚然,數百年間,單書院共出過2名進士和20多名舉人,這在靠科舉取士的年代,在遙遠的嶺南之地,是很難想象的。
其中王恪的兒子王縝最為知名。作為鰲臺書院的首屆學子,他考取了弘治六年(1496年)的進士,并最終官至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王縝同樣有政績,并最終鞠躬盡瘁,病死任上。明朝著名的心學大師王守仁(王陽明)親自為其著作《梧山集》撰序,足見他在當時社會地位之重要。
鰲臺書院中堂掛著“師古圣賢”牌匾
此外,諸如乾隆進士王應遇,也歷任禮部清膳司主事、主客司主事、直棣州知州、奉政大夫,并著有《易說約》《綠香吟草》等書籍。王汝梅、王鐸聲、王紹堅、王受于等人在清朝或清末民初時期也卓有聲譽。即便是近代以來,同樣走出了王魯明、王永祥、王磊、王作堯、王永華、王荻、王永等一大批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的各類優秀人才。
鰲臺書院自建立后,一直為時人所重視,歷代文人雅士為其留下諸多墨寶和詩篇。因此它也是東莞唯一一家有三甲(狀元、榜眼、探花)留墨的書院。當你走進這座明清三進格局的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上方則鑲有清末探花布政使、《東莞縣志》(民國版)編者陳伯陶手書的“鰲臺書院”四個大字的石匾。相傳清末民初,書院曾進行重修,陳伯陶為此欣然題字。
江西:大學生參軍可享優厚政策
帶領20名退伍老兵一起創業
情侶之間的欠條 你怎么看?
靈山保護水源保障群眾飲用水安全
省運會籃球男子甲組比賽 我市代表隊奪冠
古色古香!東莞唯一保存至今的書院了解一下
象山縣上半年完成財政總收入38億元
漁船起火7人被困 客船馳援救下漁民
消防正在巡邏發現公交冒煙 很快處置了險情
龔琳娜來重慶璧山組建少年合唱團 教孩子們唱古詩詞
遂昌莊山村為孤寡老人送飯 流動廚房顯愛心
吃辣不會長痘,喝牛奶才會!12條各科醫生給女性的忠告
胎死腹中孕婦質疑醫院 同安區醫調委協調各方化解醫患糾紛
長江二橋8日起開始施工 南京交警發布出行提醒
當黨報小記者的感覺太好了
陽東區:雅韶中學與陽東廣雅中學合作共建
韓勇主持召開省政協十二屆七次主席會議
譙城區干部群眾收聽收看十九大開幕會
蠶莊鎮推行孝德基金,構建孝善養老助老新格局
嚴查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發現一個處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