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余紅軍
打拳與雕硯是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一張一弛、一武一文,人們很難將其聯系在一起。但在開化就有這樣一位“奇人”,將這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位“奇人”叫余義根。今年剛過花甲之年的他,是衢州市武術協會副秘書長、民間傳統武術協會副會長、開化十佳民間工藝師。他說練武是為健身,雕硯是為修身。“人不光要有一個野蠻體魄,還要有一種文明精神。”6月27日,筆者見到余義根時,他正在工作室內對一方方硯臺進行日常保養。
以武健身,野蠻體魄
說起與武術的結緣,余義根說這與老父親有關。“我父親年輕時,就會一點拳術,每次看到他那伸縮如鞭勢如瀾的身勢便深深地吸引了我。”余義根說,父親雖然不是出自什么名門大派,只會一點山村野拳,但武術的種子從此便在他幼小的心中生根。每次看到父親打拳,年幼的余義根便跟在父親身后偷學。看到他如此癡迷于武術,他父親便開始將自己所學全部教給了他。不僅如此,父親還介紹兒子去周邊村莊拜師習武。為了練好武術,他不光是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而且還每天堅持夜練。“那時候,晚上沒有其他事情,就是三五個會武術的年輕人湊一起進行對打切磋。”余義根說。
在父親和眾位師傅的悉心傳授下,余義根的武術技藝日益精進。23歲時,他已然成了一位翩然少俠。然而,他深知要提高自己武功造詣還需要走出家門,尋訪名家。“走出去既是學習交流,也是弘揚開化拳術。周邊三省七縣都曾留下我們的足跡。”余義根豪爽地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年的勤學苦練,如今的他不僅是開化拳的第四代傳人,還是衢州市武術協會副秘書長、民間傳統武術協會副會長、衢州武協教練委員會(民間傳統武術)高級教練員。
制硯修身,文明精神
武術對余義根而言為他塑了形,那么硯則為他注入了神。“開化硯就像是我精神上的桃花源。”余義根坦言。
從事幾十年水利相關工作的余義根笑稱,自己這一生都是“住在石庫里”。三十多年來,余義根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幾乎都消磨在了對開化石的尋覓和開化硯臺的雕刻中。
都說石待有緣人。余義根說自己與石的邂逅也是因為“偶遇”。一次,余義根偶然得到了一塊石頭,雖然外表其貌不揚,但破開后里面卻是別有天地。“一汪碧水般的青色!細細的紋理鋪排在這汪碧水之中,仿若風掠過水面漾起的波紋。”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余義根驚呆了。他突然意識到,奇石之奇美,不僅在于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能將古老的民間石雕工藝與石頭完美融合,那更是天作之合。
打定主意后,余義根開始摸索著制作硯臺。從此,他一邊依舊搜尋著開化各地的奇石,一邊開始四處游學,跟著安徽、江西的民間硯雕師傅學習雕刻技術,走上了一條“兼容并包”的道路。
世間萬物,皆可以溫柔相待。“硯是造型藝術。硯有骨,是形體、落潮、曲線、比例,需用點、線、面、光影的關系去表達;硯有神,是氣韻,是品格,需具有審美的能力。而在這一點上,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從最初的“相石”,到如今的“制硯”,余義根和開化硯之間,正是因為有了那一顆癡心、一雙慧眼、一份天真,從而在享受開化硯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人生。
挖掘特色,傳習文明
如今余義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把開化拳、開化硯這一地方特色文化傳承下去。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開化硯,2015年,應衢州市文聯之邀,余義根帶著他制作的開化硯首次走出開化,并得到了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同時,他還利用微信朋友圈宣傳開化硯文化。“現在,我的硯臺已通過微信朋友圈走出開化,走進了繁華都市。”余義根自豪地說。
2016年,開化縣武術協會成立,余義根便是其中發起人之一。余義根相告,自己現在除了專心研究開化硯之外,也在著手整理和挖掘一些民間武術人才。“今年,我們武術協會和村頭鎮聯合在小溪邊村開展了武術特色試點村建設工作。小溪邊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還是老拳師余承賢的故里。我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讓開化民間武術發揚光大!”
湄洲島加快修復改造湖石淉生態濕地公園
武岡市公安消防大隊開展中元節前消防安全宣傳活動
南通出臺政策為社區公章“減負” 12項社區蓋章證明事項被取消
宿州市以“綠”為底描繪鄉村振興畫卷
東坑鎮召開全鎮組織工作會議
開化“奇人”的藝術人生
劉革安深入慈利縣貧困村解難題時強調
加大環境問題整治力度 確保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我和我的河】基層黨員 徐建培
小型車白天首小時4元 兩新停車場收費標準征求意見
市人大常委會機關舉行憲法知識答題競賽
【天臺縣】平橋:擦亮黨員志愿服務品牌
南湖區全力打造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
心經碑房修繕工程通過省級驗收
市籃球聯賽乙級決賽落幕 厚街男籃獲第五名
張兵在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商務區)調研時強調:翻篇歸零再出發 勇當先鋒和排頭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立法保護研討會昨召開
順德勒流打造書法教育發展聯盟
以實踐促認知,以實踐促教學——記2018年(上)嘉興市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初級教師培訓活動
靖州山核桃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