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新聞網--桂林日報 記者桂晨 李慧敏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1988年與1989年,我國正式步入改革開放的第10個年頭。那兩年,海外的潮流信息通過各種港口涌入內地,中西方文化開始產生激烈碰撞,港臺影視音樂帶來巨大的沖擊,晚上8點街角錄像廳是不是放《英雄本色》是老百姓口中重要的大事。那兩年,霹靂舞成為時代的重要主題之一,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們紛紛扛著音響,走上街頭“尬舞”……那是一段物質生活未必十分富足、但人們的精神面貌卻積極向上的時代。
那個時期的桂林也發生了不少大事,開始全面鋪開住房制度改革,出現了第一批商品房小區,一個個職工與家庭逐步告別單位分配住房,貸款購買商品房成為一件新鮮事。在桂林城的東面,一個足以影響七星區未來經濟發展基本方向的政策正在醞釀。經過國務院的批準,桂林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始籌備建設,建成后的高新區不負眾望,成為了桂林乃至廣西高新科技產業化的有力引擎。
桂林吹響“房改”號角:告別“筒子樓”,邁向商品房
說起“筒子樓”,也許很多年輕人對這個名詞已感到有些陌生,這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企事業單位住房分配緊張的產物,曾經有不少人在“筒子樓”里結婚生子,奏響了鍋碗瓢盆交響曲。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筒子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我是1986年進廠的,住進了集體宿舍,6個人擠在一間小小的房間里,睡架子床。樓中間有長長的走廊,走廊兩邊房間一間間排開,盡頭就是公用的衛生間和廚房。”黃桂娟曾經是桂林棉紡廠的職工,她所說的單位集體宿舍就是一種典型的“筒子樓”,她住到1992年才搬出去,如今那棟“筒子樓”已被拆除,黃桂娟和家人住在一套三居室的商品房里。她告訴記者,“等國家建房、靠組織分房、要單位給房”是那個年代大家面對住房問題的普遍心態,“我也一直想要一套單位分配的房子,但是房子實在太緊張了,所以一直沒能如愿,有些職工苦熬多年也只分到一套小小的公寓”。
1980年4月,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從而拉開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1988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推出《關于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首先,實施提租補貼、租售結合,實行維修費、房產稅等5項因素組成的成本租金;其次,隨著工資調整,逐步將住房補貼納入工資,進入成本,并將租金提高到包含8項因素(成本租金加土地使用費、保險費和利潤)的市場租金。
同年,桂林市被列為自治區首批住房制度改革的城市之一,1988年8月15日,桂林市政府召開房改動員大會,標志著桂林市住房制度改革全面鋪開。在房改之前,我國一直實行著低租金、高補貼的實物分配形式的福利分房制度,改革后,城鎮住房制度引入市場因素,住房開始成為一種商品進入流通領域。1988年、1989年,桂林市第一批商品房小區開始出現。1989年農歷新年前夕,時任桂林市市長鄭義在新春講話中介紹道,當時的桂林市商品房開發建設已初見成效,1988年,全市在建施工面積約30萬平方米,安新、龍隱小區商品房工程正式開工,施工面積達5萬平方米。
1998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宣布從同年下半年開始全面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至此,福利分房制度退出歷史的舞臺,城鎮住宅幾乎徹底市場化,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
從一開始住單位集體宿舍,到1999年貸款買下西鳳路某小區二室一廳75平方米的套房,再到2005年搬進濱江路附近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復式樓,市民覃曉良曾記錄下自己兒子“三遷”住宅的經歷,“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全面實施,工薪階層‘買套房’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他感嘆道,“‘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如今,人們的居住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講實用,有住就行了,現在追求舒適美觀,追求居住環境的溫馨、幽雅與個性化。”從住宅的變遷,我們能夠直觀地看到城市經濟的發展歷程與改革開放的歷史脈動。
桂林高新技術產業開始布局謀篇
1991年3月,桂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而這項工作著手啟動是在1988年。與此同時崛起的,還有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南京浦口高新技術開發區、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長沙科技開發試驗區等。
在改革開放探索轉型的過程中,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出現了。1988年4月,在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李振潛為首席顧問的籌備桂林開發區領導小組,分管工業的副市長以及原市科委主任和桂林電器科學研究所、桂林地質礦產研究院、原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市經委等單位有關負責人為成員。
1988年5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在我市召開現場辦公會,審定和部署建立桂林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過8天緊鑼密鼓的審定,5月29日,自治區副主席趙維臣宣布:“桂林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今天正式成立!”時任自治區黨委副書記的李振潛指出,這個開發區是廣西最科學、最發達、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桂林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國家科委列出的全國12個主要新技術開發區之一,也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個實行特殊優惠政策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在現場會上,大家認為,桂林以東環路兩側為核心的15平方公里范圍內,有大專院校6所,研究、設計院所18所,電子、機械、儀表、材料、精細化工等國營工廠58家,中央部委、省級質量分析、檢測中心8處,開發區內的7萬人口中,具有大、中專文化程度的占32.7%,知識密集程度居自治區之首,是高新技術產業生成和發育的理想環境。而對開發區建立的意義更是形成了這樣統一的共識:要不失時機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貫徹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變落后面貌、振興廣西經濟的關鍵環節,也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深化改革的動力,成為經濟建設的重點。在建立之初,自治區對開發區就秉承“要認真執行改革開放的方針,新事新辦”的方針。
據了解,當時辦公會作為研究改革的會議,本身也體現出了改革精神,一掃議而不決和推諉拖拉的作風,開發區暫行條例和新技術產業審核認定的暫行規定,責成區科委會同有關部門審議,在10天內將審查報告提交自治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的組建也在一周之內完成。項目的篩選必須在6月15日以前正式報送自治區政府。
1988年6月,桂林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桂林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地點在文明路桂林市科委內,并推出了一系列舉措。據當時《桂林日報》報道,8月29日,首批高新技術產品開發項目啟動上馬,其中既有填補國內空白的新技術,又有市場需求量甚大的新產品和新型材料,年底可實現新增產值600萬元。
9月17日,桂林市人民政府舉行關于桂林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若干規定新聞發布會,通報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優惠政策及有關情況,并明確開發區可以建立金融機構,實行有利于吸收人才的優惠政策,對符合規定的新技術企業減、免所得稅、建筑稅、產品稅、增值稅、獎金稅等優惠政策。
“立足產業,項目起步”是桂林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之初就確立的主要方針,洼地效應也迅速顯現。此后,共有美國、原西德、日本、加拿大、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余家公司先后來桂林洽談投資項目。到1988年底,已實現新增產值2449.79萬元,利稅300多萬元,其中在開發區實現產值1033.79萬元,利稅114.3萬元。
新技術開發區也真正成為了桂林乃至廣西高新科技產業化的有力引擎。1988年10月,國家科委在全國各地實施以大院、大所、大中企業為主體的“火炬”計劃,桂林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根據部署,組織人力物力,從申報的80多個新技術項目中篩選出16個上報自治區科委,又經專家審核后,有“微機控制的電梯設備及電梯應急電源系列產品”“印刷繞組伺服電機系列產品”等10個項目被選送國家科委,占整個廣西上報總數的三分之二,最后獲國家級“火炬計劃”的項目有8項,居全國第6位。
筆墨飄香 韻動青春——九江一中八里湖校區美術興趣小組正式開班
武漢在全國率先開售大學生八折房 353名大學畢業生圓了安居夢
湘海巡15001艇首航執法
民房起火他奮勇撲救落下殘疾樂觀堅強村民稱他“打火英雄”
盛中國:播撒音樂的種子
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道:那兩年霹靂舞成為時代重要主題之一,年輕小伙和姑娘紛紛扛著音響上街頭“尬舞”
今年1—4月貴陽市棚戶區改造276萬平方米
全市應急救援(護)體系 到年底基本形成
把文明創建與服務群眾結合起來統籌推進
王君正在調研供熱供氣等冬季要素保障工作時要求強化責任落實 堅持科學調度 確保城市冬季安全運行
13項舉措讓供電服務更高效
本市2017年接收安置軍休干部占全國近四分之一
關于同意丁志友同志辭去市政協秘書長職務的決定
(2018年9月18日市政協四屆三次常委會議通過)
攤前小黑板每天寫一首打油詩 68歲大爺“文藝”賣炕山芋
阜新氟化工省級檢驗中心已完成資質認定工作,助力阜新氟化工產業發展
創新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
運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運城市2014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分解實施方案的通知
興平路長制讓每條道路都有歸屬
竹山縣委組織部提升“四種能力” 建設高素質組工干部隊伍
深圳春節黃金周旅游收入近98億